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仲夏时节,在吉林省大安市,“90后”盐碱地改良团队成员李雪、程晓鹏来到农田查看水稻长势。微风轻拂,稻苗摇曳,田园风景优美如画。然而很难想象,多年以前,这里竟是风沙肆虐的“不毛之地”。
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改良团队成员李雪说,盐碱地“春天一刮风基本上就跟能见度不足200米似的,全是风,全是沙。”
大安,是吉林省白城市下辖的县级市。吉林白城地区地处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,域内半数以上耕地为盐碱地。盐碱地不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,为了改变土壤性状,一代代科研人员在这里接力扎根。从2016年开始,一批从校园走出的“新农人”开始尝试在盐碱地里种水稻。
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改良团队成员程晓鹏说,“确实是非常苦,因为日晒啊、风吹啊,(以前)上学的时候没体验过。”
盐碱地改良关键在于两点。一是通过监测了解稻田土壤的pH值,二是如何将pH值高的水排出田块。经过科技攻关,团队研发出了一套智能排灌系统,解决了盐碱胁迫难题。改良第二年,土壤pH值就由10降到8,水稻亩产达到了良田标准。
长期在盐碱地工作,是一份苦差事,但这群年轻人却始终于此坚守。
李雪说,“中国(耕地保护)红线不是18亿亩吗,盐碱地不在内啊。改良1亩盐碱地就(相当于)增加1亩耕地,是吧?就这个信念支持大家干下去。”
“随着我们现在的改良技术越来越成熟,我们的团队现在从十几人变成80多人。”程晓鹏说。
这群年轻人开得了拖拉机、收割机,也玩得转无人机和农业智慧管理系统。他们将青春奉献给大地,在这片土地上追寻“稻香梦”。
记者:司晓帅
报道员:刘冠男、朱世傲
编辑:赵世芸、熊洁
制作:新华FM工作室
新华社音视频部
出品
上一篇:长三角铁路端午小长假三天发送旅客超900万人次 今日要闻
下一篇:最后一页
谷歌近日发布新闻稿,表示其为iPhone和iPad设备上的Chrome浏览器推出四
新华社香港6月24日电(记者王茜、梁文佳)24日凌晨,一架国泰航空客机
6月25日06时,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,其中9省
“一二、一二,跟着节奏划桨!”“大家保持速度,后面的组快超上来啦。
1、田蚡的简介: 田蚡(?—公元前130年5月7日),西汉时期长陵(今
X 关闭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