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意思: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,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。
2、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,而不是依靠秋风。
(相关资料图)
3、原文: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4、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5、《蝉》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是首托物寓意的诗。
6、扩展资料这是一首咏物诗,咏物中尤多寄托,具有浓郁的象征性。
7、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、习性和声音,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,物我互释,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。
8、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,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。
9、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,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。
10、“垂緌”暗示显宦身份,因古人常以“冠缨”指代达官贵人。
11、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,和“清客”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,但在作者笔下,却把它们统一在“垂緌饮清露”的蝉的形象中了。
12、这“贵(人)”与“清(客)”的统一,正是为三、四句的“清”无须借“贵”做反铺垫,用笔巧妙。
13、译文:萧疏梧桐之上,蝉儿低饮清露,蝉声清脆响亮,回荡树林之间。
14、身居高枝之上,可以傲视群虫,不用借助秋风,传声依然遥远。
15、原文: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16、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17、《蝉》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是首托物寓意的诗。
18、作者托物寓意,一、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、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、高标逸韵;三、四句分别用一“自”字、“非”字,正反相生,充满张力,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。
19、全诗简练传神,比兴巧妙,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,耐人寻味。
20、扩展资料:这是一首咏物诗,咏物中尤多寄托,具有浓郁的象征性。
21、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、习性和声音,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,物我互释,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。
22、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,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。
23、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,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。
24、“垂緌”暗示显宦身份,因古人常以“冠缨”指代达官贵人。
25、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,和“清客”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,但在作者笔下,却把它们统一在“垂緌饮清露”的蝉的形象中了。
26、这“贵(人)”与“清(客)”的统一,正是为三、四句的“清”无须借“贵”做反铺垫,用笔巧妙。
27、译文: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,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。
28、它身居高处,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,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。
29、《蝉》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是首托物寓意的诗。
30、原文: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31、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32、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,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。
33、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,而不是依靠秋风。
34、原文: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35、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36、《蝉》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是首托物寓意的诗。
37、扩展资料这是一首咏物诗,咏物中尤多寄托,具有浓郁的象征性。
38、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、习性和声音,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,物我互释,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。
39、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,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。
40、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,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。
41、“垂緌”暗示显宦身份,因古人常以“冠缨”指代达官贵人。
42、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,和“清客”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,但在作者笔下,却把它们统一在“垂緌饮清露”的蝉的形象中了。
43、这“贵(人)”与“清(客)”的统一,正是为三、四句的“清”无须借“贵”做反铺垫,用笔巧妙。
44、译文: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,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。
45、它身居高处,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,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。
46、《蝉》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是首托物寓意的诗。
47、原文: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48、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1、荒谬文言文怎么说是“过分、太多、不适当的”,通常用于形容某种行为或做法过于频繁或超出了应有的限度
1、中兴通讯光纤Cat设置步骤如下:2、找到路由器背面有“WAN”字样的接口,用网线与猫连接;连接完成后,打
LuxionKeyShot是一个互动性的光线追踪与全域光渲染程序,无需复杂的设定即可产生相片般真实的3D渲染影像。K
1、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(公元前118年)始铸五铢,最初是由地方郡国铸造,钱币界称为“郡国五铢”。2
5月11日,在英国伦敦,学生在2023“国际中文日”英国主题活动上展示自己的书法。百余名英国中学师生11日在
X 关闭
X 关闭